查看原文
其他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本刊记者 陈晓伟 大国人才 2024-04-18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新时代河西走廊人才支撑产业发展气象万千


在人才的支撑下,古老的河西走廊产业发展正迸发更为绚丽的光彩。

一条河西走廊,一部波澜壮阔的文明史诗。

河西走廊是一条文明交流的通道,也是一条见证我国产业发展的通道。

祁连山经年不化的积雪和2000多条冰川,带来丰沛雪水,滋养了走廊中的绿洲,支撑起河西农业的发展;富集的自然资源,使它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我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油东送的能源主动脉……

这也是一条人才辈出的通道。玄奘、张骞都曾在这里行走,50年代铁人王进喜带队在这里创造了名扬海内外的新中国石油开发传奇。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地处丝绸之路关键区位的河西走廊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上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进入新时代,走在这条绵延1000多公里的大通道上,循古而来,向新而行,我们感受到了产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政府的踔厉奋发、企业人才的奋力耕耘。在人才的支撑下,古老河西走廊的产业发展正迸发出更为绚丽的光彩。

河西走廊织壮丽
在河西走廊主动脉连霍高速上,一辆辆敞篷货车快速驶过,车上装着的“庞然大物”总是能引来来往车辆里人们好奇的目光——那是大型风力发电叶片。据了解,河西地区风机叶片最长长度已近百米,使用风机的功率呈量级增长。而在不远处的祁连山雪峰下,一排排风力发电机组成的庞大矩阵正在工作,他们的工作成果将通过电网被输送到全国各地。

河西走廊上的风力发电厂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古时河西走廊的玉门就是著名风口,如今的玉门,虽不是古时玉门关所在,但因为位于祁连山脉和马鬃山之间谷底的地理优势,同样成为“世界风库”。

借助“世界风库”的有利条件,河西走廊开始发展风力发电产业。1997年,玉门市建成首座风力发电试验场,2009年,我国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开工建设,拉开河西走廊新能源发展序幕。

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给甘肃新能源发电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甘肃以风力发电为首的新能源发电产业势头强劲,增速喜人。截至今年1月4日,甘肃新能源装机达到5491万千瓦,占全省电源装机容量的61.27%,占比排名全国第二。其中,河西走廊地区新能源总装机占甘肃全省新能源总装机的70%以上。

产业发展的背后是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点内,摆放着一台工业级风力发电设备供教学使用,学院是全国首个采用工业级风力发电设备进行教学科研的机构。而早在多年前,学院就建成了一批以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专业为龙头的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围绕风力发电产业,我们还建立了相关实验平台,现在做教学搞科研,都是依托这个平台来做。”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学院正高级工程师曹杰表示。

曹杰团队云集了甘肃省、酒泉市各级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他们除了与企业合作开展产业相关的横向研究,还承担国家和省级的相关课题研究。近期参与了教育部高职院校太阳能相关专业标准的制定,为全国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建设树立了标准。

河西走廊上一家风电叶片制造企业里,工人在风机叶片生产线为叶片灌注做准备 新华社记者 范培坤 摄

为推动新能源发电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人才同频共振,省市都多有布局:甘肃省重点支持建设了12个高校产业研究院,择优创建了首批国家级的6个产业研究院,太阳能光热就在其中。同时甘肃还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中介服务机构以及骨干企业等优势单位资源,围绕相关产业组建了不少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走进酒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能源发电及装备制造企业林立,拥有完整的产业链,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大量人才也集聚在产业项目上,据介绍,有些企业相关人才达到300人,博士以上40多人。甘肃金风风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发电整机机组制造商,公司拥有员工8000人,而其中研发人员不在少数。

行走在河西走廊,记者发现,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产业园区、孵化器、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各级企业技术中心越来越多,校地合作、校企合作项目丰富多样,产业人才培育方法手段也更趋成熟科学。

“中国镍都”金昌缘矿兴企,因企设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是金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年来,金昌市锚定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主题,聚力打造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电池2个千亿产业链和数字经济、化工循环、资源综合利用、高品质菜草畜4个百亿产业链现代化产业集群,加速在传统优势产业中“改旧”、布局新赛道中“育新”。为了给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金昌依托市内职业教育院校和资源优势,成立了金昌市产教融合联盟,重点围绕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创新创业等培育人才,打造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培养高地。

为了给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金昌依托市内职业教育院校和资源优势,成立了金昌市产教融合联盟,重点围绕技术服务、创新创业等方面培育人才,打造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培养高地。

武威市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设立“中科低碳新能源技术学院”,柔性引进高层次专家人才17名,为支持师生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目前组建科研创新团队4支,立项科研项目8项,建成创新平台7个,对接指导服务企业67家,有效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

通过这些做法,人才得以集聚,产业得以发展,千年古道上奏响了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的乐章。

绿洲花开如画图
河西走廊中段,一条汹涌的河流从祁连山中奔腾而出,它就是古称“弱水”的黑河,“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中的“弱水”说的就是它。黑河流淌到张掖,在被沙漠包围的地方孕育出绿洲,一个名叫高台的小城坐落在这里。

河水流淌带来了肥沃土壤,使得这里的农业发展良好,还因为光照好,昼夜温差大,温度、湿度和土壤适合辣椒不同生长期的要求,让这里的辣椒产业蓬勃发展起来。2021年“高台辣椒”地理标志商标证明注册成功。

走进高台县黑泉镇的晾晒场,一股鲜香火辣扑面而来,各种形状、各种大小的辣椒在这里铺开晾晒,村民们忙着将晾晒好的辣椒分拣、打包、装车。高台县农业农村局精作站副站长李娟正和村民讨论种植情况,忙得不亦乐乎。李娟是辣椒育种技术研究与推广方面的专家,参与的温室辣椒育苗及栽培基质配方研究获农业农村部“十四五”国家科研支撑计划重点课题一等奖。

她也是高台县专家服务团的成员。为了促进产业发展,高台县针对自身重点产业成立了专家服务团,辣椒产业专家服务团就是其中之一。辣椒产业专家服务团围绕全县辣椒主产基地,开展科研技术应用、示范点创建、技术培训及骨干人才传帮带等工作,他们活跃在乡间田野、生产一线,对辣椒的种植和推广进行最为专业的指导。在专家服务团的带动下,38个辣椒新品种得以在全县试验与推广,全县辣椒种植面积从原来的1万多亩达到了5万亩,预计产量将达到3万吨,全产业链产值将达到5亿元。

河西走廊农业素来以冰雪融水灌溉的绿洲农业著称,近年来甘肃和河西各地创新机制,采取多种举措,为这里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他们大力创建农业产业园、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为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本领的平台,同时遴选专家进入河西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人才服务产业实践活动。

古丝绸之路要冲武威市古浪县通过搭建“科技特派团+‘三区’人才+县级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服务模式,选派科技特派员188名,深入养殖小区、田间地头帮助群众解决种养难题。在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古浪县引进名特优新品种68个,攻克解决关键技术15个,专家们开展种养技术培训86场次、培训2870人次。

在专家人才的帮助下,一幅幅生机盎然的农业发展画卷正在河西走廊大地上书写绘就。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技术中心   本刊记者 蔡秀萍 摄

英才齐聚古道新
行走在河西走廊,听人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有过产业兴盛人才云集的时刻,也曾被人才流失、产业转型困难等问题困扰。

而如今的河西走廊乃至整个甘肃,在政府推动下、各方努力下,越来越多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来到这里、在这里发挥作用,让这里产业、经济焕发更多生机与光彩。

三层的实验大楼被试验田包围着,科研人员们有人在记录仪器数据,有人在检测土壤成分,有人察看玉米长势,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是记者在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实验站看到的场景。

作为甘肃三大内陆河之一——石羊河的流经区域一度是西北少有的鱼米之乡,典籍里曾有“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的记载。近年来因为人口增长等多方面原因,石羊河流域成为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用水矛盾最突出的地区。

这种情况因为一次合作、一群人的努力得到了改变。本世纪初,武威市与中国农业大学通过校地合作成立了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实验站。建站初期,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康绍忠带领中国农业大学师生来到这里,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系统调研和农业高效节水试验。

他们克服困难,一点点将实验站建立起来,此后一批批教师、学生在他们感召下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用科学向缺水宣战——他们被风沙刮破过脸,被毒辣的太阳晒伤过,也没日没夜地为农忙奔忙,最后将这片不毛之地变成了绿树成荫、沃野千里的绿洲,在西北重现了清代记载的“碧波荡漾、野鸭成群、游鱼无数”的胜景。

祁连山下好牧场,走在河西走廊,经常能看到一个叫“前进”的牛奶品牌,它类别丰富、风味口感佳,是这里人们餐桌上的常客。

这个牛奶企业董事长叫马志祥,1998年他第一次去浙江,就被那里发达的市场经济和灵活的致富思路所震撼,当时就下决心要想法子带领村民致富,回来后,他以合作社的形式将村民们联合起来,建立了前进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此后一个个合作社相继建立,慢慢发展壮大,成为了今天的甘肃前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公司已经成为甘肃省养殖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成为崛起在河西走廊的乳业新高地。

甘肃前进乳液有限责任公司中控室 本刊记者 蔡秀萍 摄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是关键。”这是马志祥几十年创业历程中的深刻感悟。因为对人才的重视,公司人才年薪从30万元到600万元不等,年薪50万以上的达到15人,其中年薪100万元以上5人。

除了国内人才,马志祥还把目光放到了国外,为了引进国外的顶尖团队,他提出了“高薪聘请、利益共享、让位于任”的思路,对于符合条件的顶尖团队,除了薪酬之外,还给一定股份。此外还从激励机制等方面给人才创造良好环境,如今公司已经从海内外引进管理技术人才50多人,这些人才已经成为公司发展的中坚力量。

“如厕后不冲水,也能和水冲厕所一样干净卫生。”张掖兰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兰标”)总经理漆远义按下了身边马桶上的按钮,用来做试验的有色试剂在没水的情况下瞬间就被清理得无影无踪。“这是专门针对缺水地区设计的马桶,通过微生物降解技术,实现粪污‘隐身’,没有了排污处理,也有效地保护了环境。”因为功能性强,这款产品通过了北京冬奥组委的测试和评估,得以在2022北京冬奥会上使用,成为受到世界瞩目的中国“黑科技”。

漆远义是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身为重庆人,来到遥远的大西北还有一段故事:有一年,他到张掖国家地质公园看七彩丹霞,发现景区里的免冲厕所非常好用,作为投资人,他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项目,随即主动联系了生产企业,恰巧企业也正需要这样的人才,很快将他引进,入职后他也不负众望,带领团队成功获得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甘肃赛区)一等奖,取得国家级专利17项。

在甘肃,在河西走廊,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

几千年前,张骞、玄奘从这里走出,开启了河西走廊文明交流的序幕。

50多年前,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齐聚此地,在茫茫戈壁上开启了我国镍钴工业华章。

而如今,一群新时代的人才又来到河西走廊,用自己的青春热血为这里的发展添砖加瓦。

2022年,甘肃省委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努力建设西部地区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让甘肃这片热土成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广阔舞台。”

长廊漫漫千里,见证伟大变革。宏伟蓝图已经勾画,可以想见,在政府努力下,各方奋斗下,人才耕耘下,新时代河西走廊这片古老土地将再次乘风而起、奏响更美的华章。


来源:《中国人才》杂志2024年2月

编辑:肖潇 牛睿彬
投稿邮箱:zgrc18@163.com
温馨提示:点击“大国人才”公众号首页左下角“杂志官网”,可跳转至中国人才杂志网站(中国组织人事报新闻网中国人才杂志频道),查看杂志内容、征文活动、订阅办法、杂志动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